导读鲈鱼是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,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,别称花鲈、鲈板、花寨等,为真鲈科花鲈属鱼类,具有生长快、适应性广、抗病力强、肉质鲜美等特点,深受人们的欢迎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淡水鲈鱼高产养殖技术

淡水鲈鱼养殖技术

鲈鱼是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,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,别称花鲈、鲈板、花寨等,为真鲈科花鲈属鱼类,具有生长快、适应性广、抗病力强、肉质鲜美等特点,深受人们的欢迎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淡水鲈鱼高产养殖技术吧!

淡水鲈鱼养殖技术

苗种培育

从海区捕捞的鲈苗(体长1.5~2厘米)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~7‰后方可投入暂养池(盐度1‰),下池第2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、红虫等鲜活饵料,慢慢将鱼浆、浮性颗粒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混合投喂逐渐驯化至投喂搅碎鱼糜、浮性颗粒饲料。暂养期间每周用0.3ppm强氯精或15ppm福尔马林泼洒消毒一次,在开始投饵前3天每50公斤鱼内服痢特灵0.5克、土霉素3克、维生素C1克,每天拌饲投喂一次,经过20多天饲养长至4~6厘米时可进入大池饲养。

淡水鲈鱼养殖技术

水质调节

鲈鱼为底栖性鱼类,喜欢在清洁、溶氧量较高(4~6毫克/升)、透明度在30~40厘米的水体中生活,应根据水色和透明度灵活及时加注新水。前期由于鱼小,温度低,水质容易控制,加水、换水周期可长一些。随着鱼体的生长和鱼池生物量增加,应做到勤巡塘,经常注入新水,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。9~10月温度适宜是鲈鱼快速育肥阶段,不可忽视水质调节。

淡水鲈鱼养殖技术

池塘建设

鲈鱼养殖池塘面积不宜过大,以1~5亩为宜,沙壤土底质,淤泥较少,池底平坦,略向排水口倾斜,水深1.54米,排灌水系统完善,水源充足、清新、无污染,水质,良好。池塘经干塘曝晒,在放养前10~15天放水10厘米左右,每亩用生石灰80~100公斤,隔天另加漂白粉5公斤,化水全池泼洒,进行清塘消毒。

淡水鲈鱼养殖技术

种苗放养

鲈鱼苗种经淡化处理培育成体长达10厘米左右放入池塘进行成鱼养殖,成活率高,放养规格力求整齐,以免相互残食,放养密度以每亩1000~1500尾为宜,同时搭配养殖大规格鳙鱼种40尾、鲢鱼种20尾及彭泽鲫200尾,以充分利用水体,调节水质,增加产量。

淡水鲈鱼养殖技术

饲养管理

鲈鱼苗过筛后按大小分池饲养,放养密度一般为2500~3500尾/亩,水深1.5米以上,保持池水适宜肥度,以透明度在30厘米、水色呈油绿色为宜。每天投饲两次,主要饲料为搅碎的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,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B、C,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%。每月将土霉毒、红霉素、维生素药物拌饵投喂2次,每次连服3天,同时定期用0.4ppm强氯精或20ppm福尔马林对池塘全池泼洒消毒。每天做好巡塘管理,在夜间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开机增氧,发现池水变坏要及时排换水,保持池水清新。

淡水鲈鱼养殖技术

病害防治

1、眼球白烛症

【症状】多见于春夏鱼种阶段,眼球出现白点,逐渐扩大遮盖整个眼球,严重者眼球突出脱落,可由饵料不新鲜、维生素缺乏而引起。

【防治】更新养殖水体,投喂新鲜饵料、饵料中添加维生素(尤其添加B)。

2、水霉病

【症状】鱼体出现絮状细菌,病鱼浮上水面慢游,食欲不振,消瘦死亡,多数为鱼体受伤后感染所致。

【防治】更换新水,保持良好水质,以6×10-6的孔雀石绿药溶5~10分钟。

3、皮肤溃烂病

【症状】以高温季节多见,鱼体局部脱鳞,充血溃烂,多因鱼体受伤引起细菌感染所致,病鱼食欲不振,上浮慢游,消瘦死亡。

【防治】以20×10-6加氯霉素(或呋喃西林)药浴4~5小时。

4、肠炎病

【症状】病鱼腹胀肛门红肿、有黄色粘液流出,鱼消瘦、食欲不振、重症者死亡,由饵料变质和饵料食脂高引起。

【防治】以0.1%的添加量配制呋喃唑酮药饵,连续投喂5~7天。

5、鱼虱病

【症状】鱼体寄生鱼虱,病鱼犯游不安,靠池壁摩擦,重者鱼体消瘦死亡。

【防治】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,使池水含药量达0.25×10-6~0.3×10-6,隔3天再施药一次,一般两次用药可治愈。

6、黑体病

【症状】发病季节4~6月份,体长1O厘米以下的苗种易感染此病。病鱼身体黑瘦,不摄食,反应迟钝,常游离于水体表面。

【防治】尚无有效防治方法,应加强苗种检疫,病鱼及时隔离、销毁。

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